紹興大禹陵景點介紹 - 紹興大禹陵在哪里
導讀:紹興大禹陵景點介紹 - 紹興大禹陵在哪里 1. 紹興大禹陵在哪里 2. 浙江紹興大禹陵簡介 3. 紹興大禹陵禹廟 4. 紹興大禹陵景區(qū)圖片 5. 紹興大禹陵游覽地圖 6. 紹興大禹陵開放時間 7. 大禹陵在紹興什么位置 8. 紹興大禹陵園 9. 紹興大禹陵地址 10. 浙江紹興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 11. 紹興大禹陵的來歷
1. 紹興大禹陵在哪里
大禹陵建在紹興。紹興古名是會稽,會稽名出自大禹。
作為政治領(lǐng)袖,大禹召集諸侯聚會于會稽山,開春秋戰(zhàn)國“諸侯會盟”之先河。通過會諸侯、祭諸神,明君位,創(chuàng)建了中國第一王朝。
作為國家元首,在古代首要要務(wù)是治水。大禹治水改堵為疏,是為科學方法。大禹在曹娥江上游治水成功,造福千秋萬代。大禹身先士卒在治水中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傳為佳話。
大禹和會稽當?shù)刭苁吓苫椋瑫蔀榇笥砉ぷ魃畹闹氐亍?/p>
因此大禹身后葬會稽。
2. 浙江紹興大禹陵簡介
公祭大禹陵是每年谷雨時節(jié)。
每年的谷雨,紹興都會舉行公祭大禹陵典禮,以傳承大禹治水精神。
3. 紹興大禹陵禹廟
需購票入園,請注意。
大禹陵位于紹興東南的會稽山腳下,會稽山風景區(qū)內(nèi)。相傳八年治水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就葬在這里。雖然目前景區(qū)新開辟了百鳥苑景點,一旁還有香火甚旺的香爐峰,但會稽山景區(qū)的精華依然是以大禹為主題的古跡——禹陵、禹祠和禹廟。
4. 紹興大禹陵景區(qū)圖片
大禹陵海拔16米。
浙江省紹興大禹陵,位于浙江省紹興稽山門外,距城3公里。郁郁蔥蔥的會稽山旁依赫黃色的殿宇,屋群高低錯落,各抱地勢,氣勢宏偉。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(guī)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筑群,由禹陵、禹祠、禹廟三部分組成,占地40余畝,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,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。也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。
5. 紹興大禹陵游覽地圖
大禹陵風景還不錯,里面挺大的,道路比較寬可以開車進去的哦,走路的話還是有一點店累滴~
6. 紹興大禹陵開放時間
開放!
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,傳說是“人祖”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。陵墓位于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。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,是我國著名的三陵-太昊陵,黃帝陵、大禹陵之一。原占地面積875畝,是一座氣勢磅薄、規(guī)模雄偉、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
7. 大禹陵在紹興什么位置
會稽山上有一座帝王大禹陵,關(guān)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,他是一位治水英雄,同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國家,也就是夏朝,仙逝之后大禹陵,他的地位在歷史上極為重要,大禹陵被欽定為全國該祭的36座王陵之一。在今天的浙江紹興,對于大禹陵,在紹興城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,距城3公里。這座流傳千古的大禹陵,又稱禹穴,即大禹的葬地。大禹陵背靠會稽山,前臨禹池,十分得天時地利。紹興和大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(guān)系,還得從大禹治水說起。
由于大禹的父輩們治水都無功而返,到了大禹手上,倍感責任重大。于是乎大禹便從冀州開始,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,最后決定采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。當時的紹興也受到洪水的禍害,還被稱為“荒服之地”。大禹到了這塊荒蠻之地,鑿山疏流,將水引入東海,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,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。為了治水,竟然三過家門而不入,大禹精神至今廣為傳頌。
大禹葬在紹興會稽山是有史料記載的,在《越絕書.越絕外傳記地傳》稱:"禹因病亡死,葬會稽。"據(jù)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,禹在位10年葬于會稽時為公元前2062年,距今已有四千多年。現(xiàn)在在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,也就是禹的后代,如今已傳至144世,這樣一來,紹興便成了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。
大禹和紹興的不解之緣,史書上記載,大禹有很多件大事都發(fā)? ??在紹興。比如說禹禪會稽。紹興前人慣稱會稽,會稽之名出自大禹,其首義不是會計,而是會祭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記載,“禹封泰山,禪會稽。”這是會稽山得以成名且列為中華九山之首的重要事件。
不僅如此,大禹還在會稽山會諸侯,祭諸神,明君位,示一體,創(chuàng)建了中國第一王朝。當然對于大禹本人很重要的便是在此處娶了涂山氏為妻,死后也就葬在會稽山了。
到如今,每年4月左右都會在紹興會稽山舉行祭祀大禹活動,以紀念這位豐功偉績的帝王,這也是紹興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8. 紹興大禹陵園
陜西省第一人口大縣,富平縣,并不富裕,卻享有很高的聲譽
陜西省人口不到四千萬,沒有一個百萬人口大縣,全省人口最多的縣是富平縣,戶籍人口80多萬,常住人口75萬左右。
富平縣因“富庶太平”之意而得名,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,早在人類文明還處于蒙昧狀態(tài)的遠古時代,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就曾采下首陽之寶,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,也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發(fā)祥地。富平縣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(fā)祥地之一,也是“富庶之鄉(xiāng)”、“富庶之鄉(xiāng)”、“富庶之鄉(xiāng)”、“富庶之鄉(xiāng)”、“富庶之鄉(xiāng)”。
富平是美食之鄉(xiāng),包子、豆腐干、羊肉泡饃,也是渭南本地人必吃的三大早餐。甜柿、瓊鍋糖也是當?shù)氐奶厣朗常黄娇h的旅游景點有富平老城、國際陶藝博物館、溫泉河濕地公園、名人陵園、美原仙跡等。
9. 紹興大禹陵地址
1.周一晚間閉館。
2.周二~周日:17:00~21:00,20:40停止預約;其中冬季17:00~20:30,20:10停止預約。如周一逢黃金周、小長假,亦按此開放時間。
三、參觀辦法
1.景點實施預約參觀,每晚預約人數(shù)3200人,黃金周、小長假在堅持“疫情防控、安全第一”的原則下,酌情增加接待量。
2.游客可登錄“紹興市文旅集團”及“紹興魯迅紀念館”微信公眾號,根據(jù)系統(tǒng)提示,進行分時預約,每人每天限預約一次。
3.預約成功后,憑場所碼、預約碼和本人有效身份證 (港澳臺地區(qū)憑相關(guān)證件,一人一證)在預約時間段內(nèi)到游客中心領(lǐng)取參觀通行證;景區(qū)入口請出示通行證入園。
10. 浙江紹興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
大禹故鄉(xiāng)汶川版
大禹出生于四川,最早見于戰(zhàn)國時代的《竹書紀年》:“帝禹夏后氏,母曰修已,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紐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六國年表》說:“禹興于西羌”。魏晉皇甫謐也在《帝王世家》中注解道:“孟子曰,禹生石紐,西夷人也。傳曰:禹出西羌,是也”。1979年,國家啟動《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》工作,調(diào)研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帶的“花燈戲”。劇目中有《大禹治水》,歌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,唱詞中的“耶格西”即大禹的羌族名字。
石紐究竟在哪里呢?漢代學者、川人揚雄在《蜀王本紀》中說:“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,生于石紐。”唐代顧胤在《括地志》中說:“石紐山在汶川縣治西七十三里”。今天阿壩州汶川縣綿池鎮(zhèn)境內(nèi),山岸壁立,“石紐山”三個鐫刻大字至今猶存。
綿池鎮(zhèn)石紐山、刳兒坪、飛沙關(guān),也就是現(xiàn)在九寨溝旅游環(huán)線飛沙關(guān)加油站附近,是汶川人認為的大禹出生地。現(xiàn)在汶川縣境內(nèi)仍然保存著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“刳兒坪、涂禹山、禹王宮、禹王廟、洗兒池、禹跡石紋、禹碑嶺、圣母塔”等眾多的遺跡。距綿池鎮(zhèn)15公里的羊龍山腰,還有一個村落叫禹碑嶺,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樹包裹,相傳那里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。
為打造大禹這一文化? ??旅游品牌,深入挖掘“大禹故里”所蘊涵的巨大經(jīng)濟效益和社會效益,汶川縣不遺余力。該縣領(lǐng)導介紹說,阿壩州大禹旅游區(qū)規(guī)劃已通過專家評審,該項目計劃投資7億元,建成后將成為我國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,景區(qū)將申報成為我國第三個公祭地和阿壩州第四個遺產(chǎn)地。同時,該縣還捷足先登,注冊了“大禹”系列商標。
大禹故鄉(xiāng)北川版
綿陽市北川縣除拿出《史記》、《竹書紀年》、《蜀王本紀》等歷史證據(jù)外,還搬出了大量佐證。唐代貞觀八年,在今天的北川縣禹里設(shè)置了石泉縣,此后,幾乎所有有關(guān)大禹的文獻都明確無誤地載明:大禹出生在石泉縣。《蜀志》記載:“蜀之石泉,禹生之地。”《禹廟記》說:“石泉之山曰石紐,大禹生焉。”
他們說,1914年,因與陜西省石泉縣同名,大禹的出生地在經(jīng)歷1400年后又恢復為北川縣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北川縣就組織開展大禹研究。在北京圖書館,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間1768年編撰的北川縣志,這部縣志清楚記載了大禹的遺跡,此后道光、民國年間的縣志都明確記載了具體內(nèi)容。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間的縣志記載按圖索驥,在深山溝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紐山、禹穴溝等歷史遺跡。
在北川縣禹里南一里許,石紐山巍然屹立,巨石上有陽刻隸書“石紐”二字,相傳為楊雄所書。從峽谷金鑼巖至洗兒池的峽谷溪流中,有許多白石,白石上紅斑點點,好像血浸入一樣,相傳是禹母生大禹洗滌時隨水而下的血漬。禹穴溝大峽谷相傳為大禹出生地,歷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溝中留下不少墨跡。
現(xiàn)存于浙江紹興大禹陵的《姒氏世譜》以大禹為第一代先祖,記載了姒氏自大禹以來四千多年140余代的傳承關(guān)系。對于大禹的出生地,大禹的第142代孫姒元翼、第143代孫姒承家在其所著《大禹世家》中,也明確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縣禹里鄉(xiāng)湔江南岸的石紐山。
大禹故鄉(xiāng)都江堰版
北川、汶川為大禹故鄉(xiāng)爭得面紅耳赤之際,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時機地加入了“PK”的行列。
據(jù)史書記載,公元前3376年的六月初六,大禹出生在廣柔縣西70里,而根據(jù)歷史考證,廣柔縣是現(xiàn)都江堰市、汶川一帶。川大歷史學教授彭邦本稱,都江堰景區(qū)的禹王宮、龍池景區(qū)的禹王廟,以及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游覽龍池時留下的《禹廟》詩作等,都說明大禹誕生在都江堰。
11. 紹興大禹陵的來歷
在我國到處都有關(guān)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。安徽懷遠縣境內(nèi)有禹墟和禹王宮;陜西韓城縣有禹門;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;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;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;禹縣城內(nèi)有禹王鎖蛟井;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;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;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;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。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,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。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。
大禹姓姒(si四),名文命,因治水有功,后人稱他為大禹,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。
從他父親鯀(gun滾)的時候起,就開始治水。我國人民與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,就是從鯀開始的。
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,我國是堯、舜相繼掌權(quán)的傳說時代,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。那時,生產(chǎn)能力很低下,生活條件很艱苦,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。有一次,黃河流域發(fā)生了特大的水災,洪水橫流,滔滔不息,房屋倒塌,田地被淹,五谷不收,人民死亡。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? ??
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堯,為了解除水患,召開了部落聯(lián)盟會議,請各部落首領(lǐng)共商治水大事。堯?qū)Υ蠹艺f:“水災無情,請大家考慮一下,派誰去治水?”大家公推鯀去辦理。堯不贊成,說:“他很任性,可能辦不成大事。”但是,首領(lǐng)們堅持讓鯀去試一試。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,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,首領(lǐng)要聽從大家的意見。堯只好采納大家的建議,勉強同意鯀去治水。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后,沿用了過去傳統(tǒng)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,也就是用土筑堤,堵塞漏洞的辦法。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(qū)搞了個象圍墻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,洪水來時,不斷加高加厚土層。但是由于洪水兇猛,不斷沖擊土墻,結(jié)果弄得堤毀墻塌,洪水反而鬧得更兇了。鯀治水九年,勞民傷財,一事無成,并沒有把洪水制服。
舜接替堯做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之后,親自巡視治水情況。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,耽誤了大事,就把鯀辦罪,處死在羽山(神話中的地名)。隨后,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(xù)治水,還派商族的始祖契、周族的始祖棄、東克族的首領(lǐng)伯益和皋陶(gaoyao高搖)等人前去協(xié)助。
大禹領(lǐng)命之后,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,接著就帶領(lǐng)契、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,把水流的源頭、上游、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,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,便于治水時作參考。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。據(jù)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,突然狂風大作,烏云翻滾,電閃雷鳴,大雨傾盆,山洪暴發(fā)了,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。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,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。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,因此后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(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)。
考察完畢,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,最后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。大禹親自率領(lǐng)徒眾和百姓,帶著簡陋的石斧、石刀、石鏟、木耒等工具,開始治水。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,露宿野餐,粗衣淡飯,風里來雨里去,扎扎實實地勞動著。尤其是大禹,起早貪黑,兢兢業(yè)業(yè),腰累疼了,腿累腫了,仍然不敢懈怠。
據(jù)考證,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(qū),大約在現(xiàn)在的河北東部、河南東部、山東西部、南部,以及淮河北部。一次,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。這里有座高山,屬秦嶺山脈的余脈,一直延續(xù)到中岳嵩山,峰巒奇特,巍峨雄姿,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。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,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。但是,特大洪水暴發(fā)時,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,在缺口處形成了游渦,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。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,在群山中開道。艱苦的勞動,損壞了一件件石器、木器、骨器工具。人的損失就更大,有的被山石砍傷了,有的上山時摔死了,有的被洪水卷走了。可是,他們?nèi)匀缓敛粍訐u,堅持劈山不止。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里,大禹的臉曬黑了,人累瘦了,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,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里而脫落,但他還在操作著、指揮著。在他的帶動下,治水進展神速,大山終于豁然屏開,形成兩壁對峙之勢,洪水由此一瀉千里,向下游流去,江河從此暢通。
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。原來,黃河水系有主流、支流之分,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,把支流疏通,與主流相接,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,都歸主流。同時,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,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,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。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(jié)起來,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? ?
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,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,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。他公而忘私,據(jù)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,都沒有進去。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,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,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,照顧一下,他怕影響治水,沒有進去;又有一次,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,非常高興,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,他還是沒有進去。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(yè)中了。
治水成功之后,大禹來到茅山(今浙江紹興城郊),召集諸侯,計功行賞,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他叫伯益把稻種發(fā)給群眾,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;又叫后稷(ji)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;還在湖泊中養(yǎng)殖魚類、鵝鴨,種植蒲草,水害變成了水利。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(shù),使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有了較大的發(fā)展,到處出現(xiàn)了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的景象。
大禹因治水有功,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。過了十七年,舜死后,他繼任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。后來,大禹的兒子啟創(chuàng)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——夏朝,因此,后人也稱他為夏禹。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,后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,計功行賞,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。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。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,面對亭山,前臨禹池。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,飛檐翹角,矗立于甬道盡頭。內(nèi)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“大禹陵”巨碑一塊。亭周古槐蟠郁,松竹交翠,幽靜清雅。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,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。
大禹為民造福,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,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,永遠為炎黃后裔懷念。人們來到紹興,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。
Hash:bcf60ab451130e44ab6fd313aaf7c6bff2548772
聲明: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